跳至主要内容

102《競富爭多章》註釋

麥加章

奉普慈特慈的安拉之尊名

( 1.競富爭多已經使你們疏忽,)

( 2.直到你們去墳墓。)

( 3.不然,你們將會知道!)

( 4.不然,你們將會知道!)

( 5.不然,如果你們確實知道,)

( 6.你們定會看見火獄。)

( 7.然後,你們將親眼明確見它!)

( 8.然後,在那天,關於恩澤你們將受審問。)

酷愛今世導致疏忽後世

清高偉大的安拉說,你們因為酷愛今世、貪圖享受和留戀浮華,而疏忽了對後世的追求,你們冥頑不化,直至死亡降臨,走向墳墓,成為墳坑的居民。

《布哈里聖訓實錄》載,吾班葉·本·凱爾卜說:“我們曾經認為《古蘭》會有這方面的教導,後來果然下列經文降示了‘競富爭多已經使你們疏忽’。”他當時引用一段聖訓說:“阿丹的子孫如果擁有一山谷黃金,他必將希望擁有更多……”1 阿卜杜拉·本·謝赫爾說:我去見安拉的使者ﷺ,當時使者正在讀“競富爭多已經使你們疏忽……”他說:“人總是說‘我的財產啊!我的財產!’其實,你的財產只是你喫後消化的和你穿後破舊的,或你施捨及花費掉的。”2

《穆斯林聖訓實錄》記載,安拉的使者ﷺ說: “僕人說:‘我的財產,我的財產’,其實,他只能從財產中得到三樣:他喫掉的,穿破的,或施捨出去被人花掉的。其餘的不是一去不返,就是留給他人。”3

安拉的使者ﷺ說:“有三樣東西伴隨亡人,其中兩樣要返回,另一樣繼續跟隨亡人。這三樣是他的家人、財產和行為。他的家人和財產將返回,他的行為要留下。”4

穆聖ﷺ說:“人將會老去,但兩樣東西常青不老:貪婪和渴望。”5

警告人將看到火獄以及人將因為當初享受的恩典而遭受審問

清高偉大的安拉說:“不然,你們將會知道!不然,你們將會知道!

哈桑·巴士裏說:“這是警告再警告。”6 端哈克解釋說,經文意思是,隱昧者們啊,“不然,你們將會知道!”穆民啊!“不然,你們將會知道!”7

然後清高偉大的安拉說,“不然,如果你們確實知道”,即假若你們真的知道,你們就不會在今世競富賽闊而疏忽後世,直至你們最終走向墳墓。

然後,你們將親眼明確見它!然後,在那天,關於恩澤你們將受審問。”這是對上述警告的註釋。上述警告是“不然,你們將會知道!不然,你們將會知道!”經文以火獄居民將見到的情形來警告他們。當火獄發出一聲吼叫時,每位近主的天使和負有使命的先知,因為懼怕而跪倒在地。以上是相關聖訓中提到的情況。

然後,在那天,關於恩澤你們將受審問”,即在那天,你們要被詢問是否曾經感謝安拉所賜的恩典:健康、安寧、生計等。

伊本·哲利爾說,艾布·胡萊賴說:一次,艾布·伯克爾和歐麥爾同坐時,先知來到他們中間,先知問:“你們坐在這裏幹什麼?”二人回答: “憑着以真理派遣你的安拉發誓,我們因為飢餓而從家中出來坐在這裏。”先知說:“憑着以真理派遣我的安拉發誓,我出來的原因和你們一樣。”於是他們到一位輔士家去,輔士的妻子出來迎接。穆聖ﷺ問她,某某去哪了?她說,他去給我們找淡水了。過了一會,男主人揹着一個皮囊回來了,他說:“歡迎!(安拉的)僕人遇到的任何好事都比不上今天先知蒞臨我家。”於是他在附近一棵棗樹上掛好皮囊,爬上樹,帶回來一串棗。先知說: “你何不摘取一些?”他說:“我想讓你們自己選擇。”然後他拿起刀子(準備宰羊)。先知說: “不要宰奶羊。”那天,主人給他們宰了一隻羊,他們飽餐一頓。最後先知對主人說:“在復生日,你們一定要被問及這些恩典。你們因為飢餓而離開家門,直到享受了這頓美餐才返回。這是(來自主的)恩典。”8

《布哈里聖訓實錄》等聖訓集記載,安拉的使者ﷺ說:“許多人在兩種恩典方面總在自欺,(它們是):健康和空閒。”9 聖訓的意思是,人們都對這兩種恩典有所怠慢,沒有履行應該履行的義務。不履行義務的人,是自欺的。穆聖ﷺ說:“安拉在復生日說,人類啊!我曾供駿馬和駱駝為你騎乘,使女人做你的配偶,我讓你居住並管理這個世界。但你的感謝在哪裏?”10

《競富爭多章》註釋完。一切感贊全歸安拉。

Footnotes

  1. 《布哈里聖訓實錄詮釋——造物主的啟迪》11:258。

  2. 《穆斯林聖訓實錄》4:2273;《艾哈麥德按序聖訓集》4:24;《提爾密濟聖訓全集詮釋》9:286;《聖訓大集》6:521。

  3. 《穆斯林聖訓實錄》4:2273。

  4. 《布哈里聖訓實錄詮釋——造物主的啟迪》11:369;《穆斯林聖訓實錄》4:2273;《提爾密濟聖訓全集詮釋》 7:50;《聖訓大集》6:631。

  5. 《布哈里聖訓實錄》6421;《穆斯林聖訓實錄》1047;《艾哈麥德按序聖訓集》3:115。

  6. 《伯厄威經注》4:520。

  7. 《泰伯裏經注》24:581。

  8. 《泰伯裏經注》24:583。

  9. 《提爾密濟聖訓全集詮釋》6:589;《布哈里聖訓實錄詮釋——造物主的啟迪》11:233;《提爾密濟聖訓全集詮釋》4:465;《伊本·馬哲聖訓集》2:1396。

  10. 《艾哈麥德按序聖訓集》2:492。